太湖蟹,生長于太湖水域,亦稱螃蟹,其背殼堅隆凹紋似虎色青黑,腹青白色,腹下有臍,雄尖雌團,內有硬毛。蟹個大體重,蟹黃肥厚,肉質細嫩,腴美異常,辨別太湖蟹可從“青殼、白肚、金爪、黃毛、體壯”這五個特征入手。
太湖大閘蟹特征
青殼——即蟹背略呈青色,感覺清、亮、爽,熟蟹蟹背通體呈鮮艷紅色。
白肚——即蟹肚呈白色,光澤有生氣,
給人水亮玉質般美感。此白色為本白(只要不是鐵銹色),有點象牙色�,F(xiàn)有不法商販用化學藥水將蟹肚洗白(漂白),這種經(jīng)過加工的螃蟹在蒸熟后背部留有明顯的痕跡。
金爪——即蟹腳爪尖上呈煙絲樣金黃色。
太湖蟹的各種圖片
太湖蟹的各種圖片(5張)
黃毛——即蟹鉗(螯)上的絨毛,蟹爪上的須毛呈金黃色。蟹鉗(螯)絨毛密而軟,蟹爪須毛清爽。
體壯——即二螯八爪肉感強、強勁有力,西風起時能在玻璃板上橫行霸道。
“秋風響,蟹腳癢”,從寒露到立冬,是太湖蟹大量上市季節(jié)。古人詩曰“九月團臍十月尖,持螯飲酒菊花天”,民間也有“農(nóng)歷九月吃雌蟹,農(nóng)歷十月吃雄蟹”習俗以及賞菊、吃蟹、喝黃酒的飲食文化。太湖蟹傳統(tǒng)吃法有清蒸、水煮、面拖、酒醉、腌制等,取出蟹肉后,還可制成蟹肉獅子頭、孔雀蝦蟹、蟹油水晶球、炒蟹粉、蟹粉小籠包等名菜、名點。俗話說:“蟹味上桌百味淡”。
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大閘蟹的幾種經(jīng)典吃法
第一種 :清蒸
清蒸比較普遍的一種吃法,肥美的蟹膏,配上一口地道的黃酒,一身回暖,只嘆金秋短。
第二種:醉蟹
蟹豐收時的最佳延時享用法之一,蟹黃頂在蟹蓋頭,細膩的漿膏,就像新鮮牡蠣,靠吸就行,含化于口,迅速讓舌面感知鮮甜,再配上一碗熱米飯,真的“絕了”。
第三種:禿黃油
禿黃油是一種古法保存大閘蟹的方式,“禿”在蘇州方言中,意思是“獨”,只用大閘蟹的蟹黃和蟹膏,調味油封,存蟹防饑。
一碗綴了芋頭粒的東北珍珠白米飯,配上被透明蟹膏、金色蟹黃和吸了蟹味的紅油,勝似人間美味。
第四種:蟹粉小籠
如果說蘇式月餅是鮮肉在嘴里倔強的嚼勁,那么蟹粉小籠就是肉汁與蟹黃在口腔里譜出的桑巴,熱情而濃厚。
褶皺上的一抹蟹黃在霧氣里徐徐綻放,湯汁在薄皮里微微搖曳,似乎下一秒就要滴落下來。
第五種:蟹釀橙
蟹釀橙可以說是一道經(jīng)典蟹饌。
《山家清供》食譜中載,“蟹釀橙”一菜,橙用黃熟大者,截頂剜去瓤,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肉,仍以蒂枝頂覆之,入小瓶用酒醋水蒸熟,用醋鹽佐食,香而鮮”。
劉經(jīng)理:151-5144-8378